2025年4月4日河南巩义康百万白酒销售中心13255920029

河洛康家(康百万庄园)酿酒“秘方”传奇

据康鲜后辈传说:大户康家,兴旺发达后,山西康家远方亲戚家住山西汾阳一带,后慕名投靠康家,在家会酿酒,常言“富居深山有远亲,穷走大街无人问”,来到康家,看到康家非常富裕,粮食丰足,粮食时有霉变,提出酿酒事宜。

康家老太爷说:可以试试;据说,他首先,采用山西汾酒清香型缸内发酵法,后有采用中原酵池法,前者干净卫生,后者发酵量大更充分,其次,酿酒用水,先使用澄清的洛河水,后用泉水,最终决定用深井水,巧用中原地域康家土窑洞,特性:冬暖夏凉,冬天干燥,夏天湿润,基本恒温。窑洞内发酵周期长,其次,一年四季随时都可烧酒,(常规天气酷暑,三个月不烧酒),烧出的酒在恒温土窑洞,用陶瓷坛密封放置(陈酿)三个月,除掉冲(辣)劲、糟糠味,窑洞独藏二年后,方为上等好酒。发酵方法与众不同(非遗绝密),“注水温控”法,全国独一无二的!

好粮!好水!好工艺!康家留余文化的传承熏陶,康家酒,康百万酒至今流传!

20250209144512_98365.jpg

据孟俊(康鲜孙女)86岁,口述,“我小着缠脚,我脚老痛,俺奶听人说(现在三民主义时代),书上写,不让缠脚了,就把我脚,放开,咱不缠了”,从而证明康鲜是个意识超前的人;为减少疲乏劳累,采用康家所学方法,利用红薯秫(高粱),豌豆,麸皮,等利用土方法笼蒸酒一次搞半坛(盛放的几斤容器),借酒消疲乏,消劳累。

康百万酒第二代的传承人是康鲜的儿媳—王代见。出身于洛阳市偃师县山化乡沟脑村(现在光明村)大财主家庭,姊妹六个,排行老三(女子唯一),上有三哥,下有二弟,大哥是“响马”,被政府镇压。王氏掌管家庭内务,建国前,因家里主业磨面,有的节余粮【当时磨面不收钱,但必须留下磨底(冲抵劳务费)】。

家里有匹骡(驴)子,有三亩薄田,建国后被划定为“中农”。

建国初期的土改:把人们划分为:“地主”“富农”“中农”“下中农”“贫农”。 常说“贫下中农”就是这样来的。

王代见利用节余粮(如:红秫秫即高粱,麸子皮即麦麸皮,豌豆等杂粮)采用母传身教—康家的酿酒工艺流程配方,自家小烧酒,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,当时在巩县康店公社黑石关大队(现巩义市康店镇黑南村)没有人知道她是怎样酿酒的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